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

2017年12月15日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问答实录

2017-12-15

  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请问朱部长一个问题,在“文创50条”提到上海要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核心内容是什么?另外与国内外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如何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

  朱咏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这个问题比较宏观,“文创50条”一共四部分,第三部分是讲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整个篇幅占到四分之一。您刚才提到的问题,大部分内容翁市长发布期间都提到了。我做一些补充:文件里提到要完善产品和要素市场建设,加强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主旨都在这里面了。

  针对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七方面的任务:

  第一,增强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做强做优各类市场主体,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也就是说,我们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欢迎各类合格的市场主体都来参与,不管你是上海的还是外省市的,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企业,是民企还是国企,只要你是合格的市场主体,符合我国相关的制度法规,都可以来参与上海文创市场的建设。

  第二,加大重大项目推进力度,发挥重大文化项目的产业带动作用,提升文创园区发展能级,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我们感觉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对我们市场体系的构建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前段时间,上海曾经发布过一些重大文化设施的建设,这些重大文化设施看起来有些设施并不是产业设施,比如: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这两个项目并不是产业设施,但是我们上海要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像大型的博物馆、大型的图书馆、大型的美术馆,实际上它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思想发动机,还是非常必需的。至于刚才说到像一些大型的剧场、展览馆,甚至高科技影视基地,或者各类国家级文化创意园区,这都是我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不可少的一个非常好的空间。

  第三,加快金融服务体系的创新,发挥产业基金撬动放大效益,构建文创投融资体系,充分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是我们推进市场体系构建的一项重点工作。刚才翁市长提到了,上海目前正在推进两个大的基金,一个是上海文化双创投资母基金,还有一个是众园源新媒体投资母基金,这两个母基金都是政府主导,我们政府都出了引导性的基金,社会方方面面资本都有比较大的投入。刚才讲到文化双创母基金第一期20亿已经开始启动了,众源新媒体投资母基金,第一期30亿也已经启动了,这两个基金运作方式都不是政府亲自管理,都是委托非常有经验的市场化基金管理公司运作,我们非常欢迎各类合格的市场主体利用这些基金。

  第四,提升文创节展活动的影响力,巩固节展活动国际领先地位,提升区域性重点节展汇聚的能力。上海还是有一些国际知名的文化节展,像上海国际电影节节展活动对产业带动作用非常大。上海国际电影节综合实力、综合排名在全世界15个A类电影节中已经大概可以排在三、四位的样子。每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吸引一百多个国家,250多部电影来参展。参加上海电影节的电影人,今年最新数字,来了55个国家,近5000人。这些电影节汇聚的资源对上海文创产业、电影产业的带动作用,乃至于对我们中国的电影产业带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第五,我们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加强出口引导激励,提升贸易服务能级。

  第六,促进大众文化消费,优化文化消费条件,营造文化消费环境。

  第七,要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文创企业的水平。

  刚才翁市长发布中间也已经谈到,包括在落实“文创50条”过程中要体现政府各个部门的服务水平。

  回答第二个问题,上海怎样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我想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从“文创50条”的内容中间可以看到,上海可以从三方面来提升文创产业的发展优势。

  第一,要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应该说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量在全国相对来说比较大,我们2016年增加值达到3300多亿,占GDP比重达到12.1%,未来五年要达到15%。我们重点要提升产业发展的的“质”。除了翁市长提到的以外,我想应该从两方面:1、对上海文创产业一些传统的优势领域,我们要继续提升“质”。比如说电影,我们总体上有优势,面对新一轮发展我们在电影方面要着重提升,比如数字后期制作、电影创投、电影的金融,这都是上海未来比较有优势的方向。从出版来说,上海数字出版有一定的优势,这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从演艺产业来讲,我们除了要做大演出市场以外,应该着力利用区位优势,把演出经纪产业做强,不仅要吸引更多院团到上海演出,同时吸引更多的全国演出交易和全球演出交易放到上海来。这两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每年有一个演出交易会,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很可喜的是,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不仅仅有上海跟世界各地的交易,有中国跟世界各地的交易,我们还很欣喜地看到有第三方交易,有上海的兄弟省市跟海外的交易,也有中国以外其他的国家之间的交易,买方、卖方都不是中国,都是在我们国际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进行交易的,这都是我们未来需要全力提升的。

  另外,这两年上海“互联网+”发展势头很好,新型领域中网络文学、网络视听、网络游戏,我们要全力提升。

  第二,要激发文化市场活力。我们认为上海有着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去年上海剧场商业演出一万六千多场,观众有一千多万人次,乍一看这个数字还是挺大的,可能在全国各大城市里也是排在非常前面的。但相对于上海2400万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相对于600万流动人口来讲,每年一万六千场剧场演出和一千万左右人次的观众,其实这个数字并不大,可以看出上海文化市场文化消费潜力还是很大的。

  如何挖掘这些潜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提供消费者需要的文创产品。其实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上海经常有些演出、有些展会还是有一票难求的情况,当然大部分还没有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说明我们潜力很大,要争取更多的演出、更多的展会一票难求,这样我们的文化消费潜力就可以挖掘出来。

  另外,上海一些知名的节庆活动提供了做大市场的可能性。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展映达到40多万观影人次,票房达到2500多万人民币。电影节很多场次还是一票难求,从这个看出节庆文化市场挖掘潜力还是很大。动漫游戏方面,我们每年8月份举行的China Joy互动游戏娱乐展,展览的面积和展商数在全球已经是第一,观众的人数全球第二,仅次于科隆的游戏展,短短几天有30多万人的参与,每年一票难求。看得出我们节庆活动做大做强,对提升文化消费作用非常大。

  第三,深化跨界融合发展。这是上海的优势,就是“文化+”,因为上海在科技、金融、贸易和先进制造业方面有很强的优势,如果我们将文化与科技融合、与金融融合、与贸易融合、与高端制造业融合,这方面的潜力优势是无穷的。

  这三方面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领域,也是下一步我们要大力发展的。

  2、中央电视台:请问一下规土局,很多文创企业吸收利用存量房屋,尤其是历史建筑、历史风貌,在土地利用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岑福康(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局副局长):谢谢你的提问,上海是一个资源倒逼转型的城市,土地资源非常稀缺,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是上海土地利用的基本策略。文化创意产业利用存量房屋土地时,都会非常关注建筑的历史和城市的风貌,这非常有利于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同时又能促进城市的有机更新,我们觉得应该积极支持。在支持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我们结合上海实际,又做了细化和扩展。这次上海文创50条当中,主要有三方面我觉得是非常有特点的。

  第一,在主体和用地类型方面我们做了拓展。一方面我们支持原权利人利用存量房屋和土地兴办文化创意产业,另一方面,也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和原权利人合作,兴办文创产业。同时,明确可以利用工业用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符合城乡规划前提下,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不变更。

  第二,在供地方式方面,我们做了非常大的支持,利用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土地兴办文化创意产业,连续经营一年以上,如果是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公益性项目,我们可以继续按划拨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如果是营利性的文化项目,我们可以按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第三,在用地成本方面,我们也做了充分考虑,一方面考虑支持初创型的文创企业,减轻创新创业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考虑支持成规模的企业把更多的资金用到主体产业发展当中去。所以,我们特别明确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利用存量土地,土地价款可以分期缴纳,缴纳期限可以放宽到两年,减轻文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

  我们想通过这些政策充分释放存量土地资源的潜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谢谢!

  3、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我有个问题想问税务局胡巡视员,研发费加计扣除是企业比较关心的问题,国务院税务总局出台新的规定这与文创企业是否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在企业在走出去过程有哪些税收方面的优惠?谢谢?

  胡兰芳(市税务局巡视员):关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问题,首先,符合条件的文创企业是可以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近年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陆续下发了多个有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文件。今年5月份,财政部、税务总局、科技部出台了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50%提高到75%的政策,进一步激励了中小企业投入技术研发的积极性。11月13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归集范围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7年第40号公告),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这个政策主要有三个变化: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政策口径,对企业研发人员的股权激励支出可以享受加计扣除,对失败的研发活动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可以按规定享受加计扣除政策。

  二是对企业发生的符合税收规定的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计算原则由原按会计与税收孰小的原则,调整为按税收扣除金额作为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基数,进一步扩大优惠效应。

  三是对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增加了扣除的范围,包括职工福利费、补充养老保险费、补充医疗保险费作为加计扣除项目。

  此外40号公告还对其他的政策口径予以了明确。总的来讲,通过这个文件的落实,将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另外,关于文创企业走出去,从营改增试点以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大了对文创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比如,刚刚翁市长说到的文化装备企业,产品出口可享受免税或退税;再如,文创设计企业、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和发行企业符合规定的跨境服务,适用零税率,可享受退税或者免税;又比如,企业在境外提供广播影视节目播映服务和跨境提供的文化服务,以及展览地点在境外的会议展览服务也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作为税务部门,为进一步帮助文创企业用足、用好相关税收政策,我们还专门编制了《文化创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汇编》,这个《政策汇编》已经在我们税务网站上登载了,大家可以在网站专栏中对有关的政策进行查看。《政策汇编》从三个部分列举了40多项优惠政策,第一部分是共性税收优惠,第二部分是分产业税收优惠,第三部分是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企业认定标准以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事项认定说明。通过编制发布《政策汇编》,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创意企业的政策宣传力度,促进税收优惠落地。

  4、文汇报:我这个问题提给文广局,现在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等影视产业发达国家都有很多影视产业基地,以此吸引世界各地演员拍摄电影。听说青岛也将东方影都提到了议事日程。松江跟他们相比,我们的定位怎么样?在产业基地、优惠政策方面有何新举措?

  于秀芬(市文广局局长):谢谢你关注到影视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影视产业发展,2011年、2014年先后制定了关于推进上海影视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为上海探索建立现代电影工业体系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这次我们在制订“文创50条”关于推动影视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专门对国内外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影视基地做了一些调研。我们发现,凡是影视产业发达的城市都有大型的影视基地,而且这些基地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规模大,这些地方建设的以专业摄影棚为核心的影视基地,摄影棚数量比较多,同时又配有高科技特效棚,还有置景车间等等。二是技术强,一般能集聚专业的技术团队,为入驻剧组提供后期制作的全流程高科技制作服务,整个服务做得比较好,而且科技含量非常高。三是服务好。一般这样的影视基地都配有非常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有能力和资源吸引拍摄剧组和专业服务提供商进驻,为剧组提供协调、联络等工作。四是配套全,一般它能够围绕大型影视基地形成后期的影视制作、影视发行、影视投融资公司的集聚,同时围绕影视摄制剧组需求配套国际化标准的住宿、餐饮、娱乐、健身等等一些生活设施的服务。我们调研以后,确实值得上海借鉴。

  上海目前的电影资源散布在静安、徐汇、闵行、松江、普陀、宝山、嘉定等多个区,各区都有一些产业资源,“点”是比较多的,但是我们对照这些比较好的影视基地,我们有这么几个不足:一是比较分散,二是相互之间联动不够,三是缺少大型、高科技影视产业基地,同时刚才讲到类似的配套服务是不够的。为了弥补这样的短板,在这次“文创50条”提出了上海要打造“1+3+X”的影视产业发展格局。

  “1”就是基地,明确了在松江要建设一个大型的、高科技的影视基地,因为松江现在在影视文化方面已经有了比较良好的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有条件来推进大型高科技影视基地的规划落地。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文创50条”,和松江区一起积极推动基地建设。

  “3”主要是指三类有特色的影视摄制服务功能的集聚。第一个集聚区,是影视人才培养和孵化功能的集聚区,比如上戏阿里电影学院,上大温哥华电影学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以及拥有影视相关专业的东华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院校,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影视教育教学资源,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这些学校里我们做一些联动和推动。第二个集聚区,是影视开发投资功能集聚区,包括环上大国际影视产业园区、金沙江路互联网影视产业集聚带、漕溪北路影视制作集聚区、西岸传媒港、静安影视产业基地,浦东国际影视产业园等等。在“3”里面重点聚焦影视制片、宣传发行、影视金融、影视产品开发等环节,形成影视产业的多元集聚功能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开发。第三个集聚区,是影视取景拍摄功能的集聚区,包括车墩影视基地、胜强影视基地、盐仓影视基地等,探索加强影视取景拍摄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发展,组织设计影视主题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影视旅游发展能级。

  “X”是指统筹分布在徐汇、闵行、普陀、宝山、嘉定、崇明等地的拍摄和制作资源,让这些地方的资源加强联动,形成互补,协调发展。

  以上就是“文创50条”明确的上海影视产业发展布局,来弥补原来布局比较分散、联动不足、缺乏大型的高科技影视基地的弱点,进一步推动上海影视基地的发展。

  5、劳动报:我想请问一下市人社局余局长,“文创50条”出台后我们对文创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上,有什么具体的扶持措施?对海内外人才引进上有哪些途径?谢谢。

  余成斌(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刚才翁市长在做发布的时候,特别讲到人才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这次在“文创50条”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强化人才队伍支撑,尤其要大力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应该说从各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刚才翁市长已经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说明。

  就您刚才提到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扶持政策方面,上海首席技师千人计划、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这两个项目专门为文化创意领域优秀高技能人才开辟了申报、评审和资助渠道。从2013年开始,我们跟市经信委合作,鼓励并引导文创领域的行业企业积极培养,推荐高技能领军人才成为首席技师,并指导其中的佼佼者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不断扩大文创产业优秀技能人才培养资助的受益面,通过这些资助进一步发挥技能大师、首席技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除了这些,在厚植文创技能人才基础上也有新的举措,《意见》明确提出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将紧缺急需的文化创意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列入上海职业技能补贴培训目录”,所以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上,这次在《意见》中有大量的积极的政策。

  对于加大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引进力度,这次在《意见》中专门提出要加大文创人才的引进力度。从国内人才引进上看,主要通过梯度化政策加大引进力度,符合条件的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按照现有规定直接落户,其他文化创意人才可以办理居住证,并申请积分,帮助其在沪稳定就业和创业,达到条件可以转办常住户口。另外,充分考虑到文创人才评价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我们还要不断完善文创特殊人才评选拔机制,优化畅通引进绿色通道。

  对于海外人才,《意见》专门优化了海外人才来沪进行科技合作、学术交流、创新创业的举措。比如,在外籍高层次人才办理永久居留证件上提供便利,对经认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可以办理5年有效期的工作类居留许可,满三年后,可以申请中国绿卡。这个是区别于其他一般人才的政策。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办理最长五年有效的人才签证,也就是R字签证。谢谢。

  6、新华社:这个问题想请问翁市长,2011年开始上海已经明确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在这几年发展过程中,上海有没有形成一些有上海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举措,可不可以就这方面作一个介绍?谢谢。

  翁铁慧(上海市副市长):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增加值从2010年只有1600多亿,增长到2016年3395.39亿,这个增长速度从占全市GDP的9.75%,增长到2106年的12.1%,文创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以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体制机制、政策保障、资金扶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首先是体制机制方面,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2011年开始,市区两级分别成立了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市级层面我们的规格很高,有三位市领导,其中宣传部长是组长,因为文化这块很多方面是宣传部主抓,分管经济和文化的两位副市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级层面由区主要领导牵头。在这个体制下做到一个班子统筹、一个规划指导,更重要的是有一个目录统计。我一开始讲了文化创意产业是个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从国家统计口径来讲,事实上没有专门的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口径,2011年开始上海做了很深入的研究,把文化创意产业做了基本的切割以后,形成一个目录统计。一个班子统筹,一个规划指导,同时又一个目录来统计,合力来推进这件事,在体制机制方面有一个统一的部署。

  第二,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政策保障很重要,从2011年开始,我们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尤其重要,我们制定完成了“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发展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并在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推进文化与金融合作,促进上海电影发展,这些专项领域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我们在2014年下半年就出了一个关于电影发展的文件,效果非常好。今天发布的“文创50条”是历年上海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各项政策的集大成,也是文创产业上海经验的总结和延续。这次“文创50条”更集中体现了我们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三,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扶持。2012年开始,我们设立每年3亿元的市级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六年来,扶持项目近1500个项目,合计投入27亿元,撬动社会投入180亿元。同时,在电影、网络游戏、动漫、演艺等领域分别设立了专项资金,有效推动了重点产业的发展。

  当然,我们还有不少挑战,我们希望在出台“50条”后,上海的文创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7、第一财经广播:我想问一下财政局,这次在上海“文创50条”中提出了要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规范收费行为,请问具体包括什么措施?

  金为民(市财政局副局长):关于创新财政资金扶持方式,主要有四项具体措施:一是发挥市级宣传文化专项资金、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电影产业、数字文化产业等重点领域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充分发挥文创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媒体产业发展。三是进一步发挥本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功能,通过政策性融资担保,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文创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四是支持文创领域创新产品首次应用和研发设计成果应用,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装备产品列入《上海市创新产品推荐目录》,按照《上海市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实施办法》进行采购。

  关于“规范收费行为”问题,今年以来,根据中央有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降低企业成本的政策精神以及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安排,我们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政策清理。从今年4月1日起,本市取消了城市公用事业附加等政府性基金,停征了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等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

  下一步,上海市财政局还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落实文化创意重点领域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政策的绩效评价,积极推动这些政策落地实施,切实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将继续根据国家和本市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切实降低包括文创领域在内的各类企业的成本,为巩固和提升文化创意产业能级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8、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我的问题提给陈主任,工业设计是创意设计的重头,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工业设计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出现了哪些新趋势?另一个问题,上海作为全球设计之都在未来创意设计发展方面还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陈跃华(市经济信息化委巡视员、市文创办副主任):上海2010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被命名为“设计之都”。上海在设计上、文化创意上已经达到了世界认可的水平,同时也为上海的创意设计发展又增加了前进的动力。从这几年发展来看,工业设计已经从传统的工业设计,即注重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各方面知识的应用,设计重点在产品外观形态、功能、结构、包装等方面,拓展到如商业模式设计、服务模式设计、数据流与数据挖掘的设计上面,是比较显著的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和大数据挖掘结合在一起,和工学、美学结合的综合体。当前我们应当关注几个特征:

  一是集成创新设计,它是对产品整体的顶层设计,是整体设计,集成化,我们C919就是集成创新产物,这是我们要关注的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工业设计促进科技成果转换,打通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很多科技成果做成实验室的母机或者原型,但市场不要、不接受。通过工业设计把它的外观、商业模式、服务模式设计完后,科技成果就进入了市场。比如上海有个光机所,水平很高,它研发了一个“大口径激光干涉仪”,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国内的用户都买国外产品。我们进行整体工业设计后,市场马上就打开了。

  第三,工业设计促进注重可持续发展。比如去年获得国际上的红点大奖、IF奖的上汽荣威RX5,纯电、混动版本都卖的非常好,这是注重绿色、外观审美、价格等贴近市民生活需求的设计。

  第四,工业设计促发大量的新模式、新业态。比如“未来伙伴”机器人,主要生产教育机器人,融合人工智能、软件、硬件设计,建立门店教学等新模式。包括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共享汽车,真正落地的无人驾驶和共享汽车,这全是新模式、新业态。

  第五,工业设计实现进口替代,通过设计提高我们国家的产品竞争力。比如“岸峰设计”能力非常强,专门帮先进装备制造企业进行集成设计,设计完后外观件还能直接提供配套,这样的效果往往很好。前两天我到武汉参观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有一家设计企业对传统纺织设备进行了创新设计,代替了意大利的进口产品。

  第六,我们的文化创意确实惠及老百姓生活,它促进供给侧方面提供产品、满足消费需求。比如晨光文具每年会推出千余款新设计产品。

  今后我们在贯彻“文创50条”政策中会更加注重三方面:一是“设计之都”、二是“时尚之都”、三是“品牌之都”,紧紧围绕“三都”的建设,加大创意和设计。很多内容都在“文创50条”里面了,我不多阐述了。

  9、上海广播电视台:请问一下新闻出版局,上海正在打造数字出版高地,未来上海在“互联网+”领域有哪些亮点?包括版权交易和知识付费等领域能否探索出上海的经验和模式?

  徐炯(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您的问题是关于上海数字出版的现状和发展规划、措施。数字出版有狭义、广义两种范围。就狭义的范围而言,是指传统出版或者说纸质图书出版向新兴的数字出版转型拓展和融合发展,实现“纸电同步”和“同一内容,多种产品形态”。近年来,上海出版界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比如尝试了多种数字出版产品形式,包括出版有声图书、涉足听书市场等;比如将纸质图书与电子书出版的时间差不断缩短。同时,一些出版社设立了数字出版部门,开始培养全媒体编辑。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承担了第一批国家级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任务,正积极推进融合出版新模式、新技术路径等的探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正结合2019版《辞海》的编撰,同步实现数字出版,并且进一步拓展知识服务新领域。但是相比国内同行,上海的发展步伐不快,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加明显。

  这是接下去我们着重要补的一块短板。数字出版的兴起和不断演进,首先是由技术驱动的,上海传统出版单位在这方面资源有限,也不熟悉、不适应新的商业模式。因此必须主动寻求外部合作,与各类互联网创新创业企业携手。此次《意见》提出,鼓励支持民营机构和国有出版单位深度合作,数字出版是重点领域之一。

  从广义上说,数字出版包含网络文学。上海网络文学的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目前有明显优势。另外上海有全国领先的听书平台,或者说有声书出版平台。上海传统出版单位寻求外部合作,拥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这几年政府部门推动支持双方开展版权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合作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够,还有很大空间。当然,合作不限于上述几种数字产品,也不限于少数企业。上海传统出版转型发展,首先要拥有开放姿态和进取活力,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企业来上海创业发展。

  数字出版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新领域,下一步会出现怎样令人惊奇的新技术、新产品,难以预料。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上海补短板的机会。

  徐威(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的提问环节到此结束。各位记者如有进一步采访的需求,可以和相关部门或者市政府新闻办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周末愉快!